微信
微博
2024年5月底,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了德翔海运有限公司(简称德翔海运)递交的上市申请。该公司的上市材料已被正式受理,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和招商证券国际。
早在2022年10月和2023年4月,德翔海运就曾两次递交上市申请,这是近三年来,德翔海运第三次向IPO发起冲击。
上市之路不平坦
在德翔海运最新提交的上市申请中,最亮眼的莫过于近三年的经营业绩。
根据德翔海运披露的业绩数据,2021年至2023年,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18.4亿美元、24.4亿美元、8.7亿美元,年内利润分别为10.8亿美元、10.7亿美元、2038.2万美元。此外,近三年货运量分别达到158万TEU、156万TEU、147万TEU。
德翔海运分析称,2021年及2022年业绩表现强劲,主要得益于自2020年年中开始上涨的运价。而2023年利润大幅下降,也主要由于运价明显下跌,以及货运量小幅下滑,这与集运业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不无关系。
不难看出,在市场高峰期的2021年和2022年,德翔海运均实现了高额利润。即便是在市场下行期的2023年,该公司依然取得了盈利,表现出不俗的经营能力。
而对于最新一次IPO募资的用途,则主要用于造船等业务经营方面。这反映出德翔海运计划进一步提升运力,并通过降低负债,增强其财务灵活性和竞争优势。
在上市申请中,德翔海运还特别强调了自身优势,包括强大的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、聚焦亚太地区的航线网络、灵活的经营模式以及审慎的船舶采购及成本优势等。
德翔海运同时表示,将强化在亚太地区的有利地位,同时寻找市场机遇,继续优化并升级船队,持续推进业务数字化,加强与其他承运人战略合作,并在港口运营方面进行战略投资。
已是第三次冲击IPO的德翔海运,上市之路并不平坦。
早在2016年,德翔海运董事长陈德胜就开始考虑企业上市。2018年下半年,该公司董事会投票通过在香港的上市计划。2022年10月,德翔海运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,希望通过融资购买或租赁新船,但最终没有下文。2023年4月,德翔海运再次冲击IPO,最终也未能成功。
之所以选择在香港上市,陈德胜曾解释说,董事会主要考量香港对企业的税收较低,且资本市场比较重视航运股。而对于其多次冲击IPO未果,有分析认为,主要由于上市时机因航运市场回调而失败。
2024年的航运市场受红海危机影响,在下行周期中出现反弹,迎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“旺季”。此时重启IPO,德翔海运有更多考量。
不做亏钱的生意
多次IPO的经历并没有击退德翔海运,反而令其越挫越勇,这似乎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。
德翔海运成立于2001年,适逢航运业的景气低点。不过,在稳健而扁平式的组织管理模式下,德翔海运依然在市场低点取得了盈利。更重要的是,其利用市场机会,在成本低点购入船舶、集装箱、不动产等固定资产,并不断利用舱位交换的方式,增加航线密度,通过多样化的经营模式,降低市场风险。
在拓展业务网络方面,2001年,德翔海运开辟了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与日本贸易航线。2002年,将航线拓展至韩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。2003年,进一步开辟中国香港、柬埔寨、泰国及越南的快运服务。2006年,开辟中东、中国大陆与日本贸易航线。2007年至2008年,德翔海运将贸易航线扩展至东非、孟加拉国等地区。
2010年是德翔海运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,其不仅将航线网络拓展至澳洲,并开始提供跨太平洋服务。2011年,德翔海运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分公司。2016年在越南设立分公司。2021年至2022年,进一步将航线扩展至新西兰、加拿大、英国、荷兰、德国、比利时及美国东海岸等全球更多市场。
截至2023年12月31日,德翔海运共拥有43条航线,网络覆盖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的49个主要港口,其中,独立运营10条,联营20条,舱位互换13条。
生于逆境的德翔海运,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明晰:专注于亚洲地区的领先、成长快速、高获利的班轮公司。在德翔海运看来,之所以立足亚洲市场,因为这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营运区域,也是全球海运货量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。
与此同时,德翔海运近年来也持续推出远洋航线。该公司解释称:“我们的运营模式能够迅速且精准地对市场做出反应,我们会选择性地扩大现有服务,并有选择地拓展获利潜力大的远洋航线。”
德翔海运曾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:要强化收益管理,不做亏钱的生意。为此,在疫情后的市场回落期,其收缩战线,退出了远洋航线市场,继续深耕亚洲区内市场,同时频繁出售老旧船舶,这些举措均反映出德翔海运的经营灵活性。
看准时机再入场
进入2024年,本已步入调整周期的集运市场,又出人意料地迎来了一波“小高潮”。受地缘政治、极端天气及船舶航行事故等因素影响,全球供应链再度紧张,有效运力短缺,托运人提前出货,拉动市场上行。
此时,一向对市场反应迅速的德翔海运,看准时机,打出组合拳,在重启IPO征程的同时,首次宣布订造万箱船,并重返跨太平洋航线市场。
由于主营亚洲区内航线,为便于靠泊亚洲地区更多港口,德翔海运的船舶以中小型船为主。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,以及降低单箱成本的需求,德翔海运亟需大型船舶。
近日,德翔海运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,订造了2艘14000TEU甲醇燃料预留(READY)集装箱船和2艘7000TEU集装箱船,这也是其首次订造万箱船。
据介绍,这2艘万箱船在常规燃料动力双岛设计的基础上,新增预留了甲醇燃料动力系统,显著降低后续进行绿色燃料改装的成本。同时,还配置了脱硫塔、挡风墙等多个脱硫、降碳、节能和减阻装置,将显著减少碳排放,有效降低油耗和运营成本。这些新船交付后,将在德翔海运的跨太平洋航线或远东-南美航线上运营。
根据Alphaliner的统计数据,截至2024年7月4日,德翔海运的运营运力为44艘、104,944TEU,运力排名全球第20位。其中,自有运力37艘、86,678TEU,租赁运力7艘、18,266TEU,订造运力4艘、42,184TEU。
同时,鉴于当前跨太平洋航线需求旺盛,德翔海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,通过与新加坡班轮公司SeaLead Shipping合作运营亚洲-美国西海岸航线(AWC),重返跨太平洋航线市场。
据了解,德翔海运将旗下两艘2900TEU型船——“TS Melbourne”轮和“TS Tacoma”轮,投入AWC航线运营。此前,这两艘船分别在亚洲-中东航线和韩国-中国-马来西亚航线上运营。
正如德翔海运所说——不做亏钱的生意,此次其看准时机重返市场,正值市场运价处于阶段性高点。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,截至2024年6月28日,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(海运及海运附加费)分别为7830美元/FEU和9274美元/FEU,相比2023年同期已上涨5倍,并且市场仍面临运力短缺的问题,运价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。
可见,此时无论是重启IPO、订造新船还是调整战略,德翔海运期望抓住市场“小高潮”,通过募资再上台阶的雄心已一览无余。不过,纵观此前每一次冲击IPO,德翔海运都“高开低走”,尽管业绩稳定,但仍有待资本市场的检验。且看此番IPO,德翔海运能否得偿所愿。